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謊言、背叛者與指控─《抵抗組織(The resistance)》與邏輯「若P則Q」

  你們是一群革命軍的份子,目標是進行不同的游擊任務來推翻獨裁的政府。但政府也不是省油的燈,早就派了一群間諜滲透到革命軍的幹部中。只要間諜參與到任務中,他們就可以偷偷做手腳暗中破壞任務。在時間有限的壓力下,到底眼前的這群人中,誰是忠實的伙伴,誰又是帶著面具的間諜呢?




桌遊,抵抗組織(The resistance)

以上是桌遊《抵抗組織(The resistance)》的情境,對於喜歡諜對諜,喜歡說謊或者喜歡推理的玩家,這是一款非常推薦的遊戲。和一些單純說謊嘴砲的遊戲不太一樣,在這個遊戲中每個人的謊言背後都有動機與脈絡,除了單純的查顏觀色外,也是給當抵抗軍的玩家真的可以推理的空間。因為我本身就是極度喜歡推理與說謊的玩家,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款遊戲時,失控到一場接一場的開,玩了一整個通宵。

  在這個遊戲中,當好人與當壞人的情境是相當不同的。壞人的人數少,但是知道其他的壞人是誰,也因此所有遊戲的內幕像是誰把任務搞砸,誰說謊說很大都是明明知道真相卻一直裝傻演給大家看。好人則是一定會有過半的人數,在遊戲中所有的決定都是多數決,因此只要所有的好人可以互相信任,一定可以贏得這場遊戲。但問題就出在這裡,好人並不知道除了自己以外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往往一眼看過去覺得所有人看起來都很可疑,但還硬是要找到可以相信的人。隨著各樣的線索與失敗的任務,有機會推理出誰可信誰是壞人,在檯面上真真假假的言詞中,思考到腦袋爆掉找出誰是好人以外還要努力讓其他好人相信你,這樣信任與被信任間的掙扎是遊戲中扮演好人的醍醐味。

  為了讓好人有更多的資訊來推理,在遊戲中有一些功能卡片,幫助玩家能夠看其他玩家的身份卡。在遊戲中就常常出現以下的問題:當A玩家看了B玩家的卡片,並跟所有的伙伴宣言他看到B玩家是好人。這樣子到底其他的玩家們對於這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判斷呢?講最簡單的問題,到底A與B玩家誰比較可信?

  直覺上,總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與這兩位玩家平常做人成功與否有關。有些人就是不管他怎麼誠懇的說話聽起來還是不太可信(像我就是這種苦命的角色,哭哭)。也有些人覺得在A玩家說這話時會給人可以信賴的感覺,畢竟他先敞開心胸去相信別人。但是,使用單純的邏輯,卻可以很簡單的整理到底我們得到什麼新資訊。

  在這個遊戲中,因為真正的革命軍需要盡可能的找到有用的資訊並且傳遞有用的資訊,因此革命軍的人只會說實話。而間諜卻可以隨自己需要選擇要講實話還是謊話。在AB二人什麼都沒有發生之前,總共有四種可能的狀況,分別表列如下。


 A是革命軍(好人)
A是間諜(壞人)
B是革命軍(好人)


B是間諜(壞人)



  在沒有特別資訊的狀況下,四個狀況都是可能的。但回到原本的突發狀況「當A玩家看了B玩家的卡片,並跟所有的伙伴宣言他看到B玩家是好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從四個情境中刪掉一個。如果A是好人,則A玩家說的一定是實話,因此B玩家不可能是壞人。表格會變成以下的樣子。


 A是革命軍(好人)
A是間諜(壞人)
B是革命軍(好人)


B是間諜(壞人)
 X



  剩下的三種狀況目前我們沒有特別的理由來反對,它們都有一定的可能性。我們在下面的表格中把A可能的內心戲寫出來。


 A是革命軍(好人)
A是間諜(壞人)
B是革命軍(好人)
因為我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好青年,看到B是好人,所以我當然要跟大家講!
雖然我是壞人,但是宣稱B是好人可以讓我賺得B(說不定還有其他人)的信任。
B是間諜(壞人)
 X
這樣我就可以成功讓大家相信我的間諜伙伴B了!

  以上我們所做的分析,其實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若P則Q。在這個狀況下,我們有的陳述句是:若A是好人(P)則B是好人(Q)。這個句子當A是好人時可以給我們關於B的資訊,但是當A是壞人時,他的話沒有參考價值,沒辦法做出對B的推論。綜合所有的情況,我們還是可以從四個可能性中刪掉一個。在剩下來的三個可能性中,和A相比B比較可能是好人,因此在遊戲中我們可以總結B會比較可信。我們也可以發現,如果B其實是壞人的話,在第二列只剩下一格,因此A也會是壞人。

  用同樣的分析,我們也可以來研究一下,如果A玩家看到B玩家的卡片後卻告訴大家B玩家是壞人,還有哪些可能性呢?同樣的這個句子只在A是好人時有參考價值,表格會變成:


 A是革命軍(好人)
A是間諜(壞人)
B是革命軍(好人)

B是間諜(壞人)



  而背後的內心戲可能如下:


 A是革命軍(好人)
A是間諜(壞人)
B是革命軍(好人)
我就是要抹黑B,現在你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吧!哇哈哈!
B是間諜(壞人)
因為我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好青年,看到B是壞人欺騙大家,真是太可惡了,大家不要受騙啊!
走無間道模式,我和B鬧翻後大家就會覺得我們不是一伙的,我們其中總有一個人會被當做好人的。

  也因此,在這個狀況下,AB是好人和壞人的可能性還滿對稱的,沒有誰比較可能是好人,但是因為他們中最起碼會有一個壞人,最糟的狀況可能兩個人都是壞人。因此整體而言兩個人在遊戲中的可信度是下降的。

  運用這樣的分析模式,我們就可以毫無遺露的把所有可能性找出來分析,而不會被偷渡奇怪的直覺,像是在第一個情境中以為AB應該同時是好人與壞人,忘了就算B是好人,A還是不一定可信啊!

  邏輯思考在現實中也有類似的用途,幫助我們找到推論中的盲點。像是一個人是不是好人,與他說的話是否真實也有以上的關係。若接受「好人(P)有很大的機會說實話(Q)」,說實話的也不一定是好人,因為有些人可能會用實話來贏取你的信任以便之後使用。反過來講,就算你不信任的人,他講的話也可能是正確的,事情的內容真假與否還是需要自己去判斷,不能因為是你不信任的人講就自動當成假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